太湖世界文化论坛



 文明互学互鉴

【讲堂】邱仁富: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本文系作者根据2023年5月24日在第31期中国德育 · 明德讲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教育研究”所做的讲座整理而成。 

*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智能时代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共同价值研究”(2019BKS006)研究成果。

价值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与外部世界对象性活动的反映,彰显了人与自然的相互性。人类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始终对美好生活充满追求,在追求过上好日子的实践中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既包含地方性的价值观念,又包含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现人类学特性。人类越是走向高级阶段,对共同价值的追求就更加强烈。进入21世纪,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所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越来越需要呼唤全人类共同价值。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尔后,在许多场合中强调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从文明的角度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挖掘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价值资源,需要发挥各种文明的价值力量。因此,立足百年变局,牢牢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要着力在推动文明平等、文明交流、文明互鉴中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注入坚定信心、增强力量。 
一、在推动文明平等中夯实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


大千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绚丽夺目,其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多样性,文明的多样性。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本质特征。文明的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通过劳动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文明,体现在不同国家、民族的信仰、信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体现了一定时期国家、民族的精神特质和精神品格。 

文明的多样性是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文明是人类实践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人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最终要受到自然条件的束缚。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不同地区的山川、河流、地貌、森林、气候等的差异,使得在特定环境下生存的人们,形成符合环境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形成不同的文明形态。同时,生产方式的变化是推动文明变化的重要动力。人在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通过劳动创造人类社会本身,建构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文明的形成既体现了地方性特征,又体现出人类的特性。如何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明,则是当前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面临的首要课题。 

推动文明之间的平等才能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才能凝聚共同价值基础。文明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维护文明多样性需要一双慧眼,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对待文明多样性问题的态度上,不同的价值观念对文明的多样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百年变局”之中,如何牢牢把握百年变局的发展方向,有效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事关人类前途命运。需要发挥各种文明的力量,需要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在快速变革的世界中发挥积极作用,用文明滋养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用文明涵养人类进步的价值,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文明的力量。这就需要推动文明平等,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能够平等相待,以文明平等来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的平等推动文明多样性发展,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坚实基础。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论坛的讲话中指出,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多彩的,“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发挥不同文明的价值力量,需要以文明平等推动文明多样性,以文明平等替代文明冲突。世界历史发展表明,搞文明冲突、文明霸权,不仅没有把文明的多样性保护好,没有办法把人类本该有的共同价值传承好,还给一些国家、地区带来了无尽的动荡、冲突和不安,甚至导致有的文明被中断,走向消亡。前车之鉴,不得不警醒世人。因此,要抛弃文明冲突之路,摒弃文明霸权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找到各种文明之间的相处之道,找到各种文明在价值上的平等相处之道。 

唯有推动文明平等,才能让各民族展现出自身文明的光彩,彰显价值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在推动文明平等中挖掘不同文明的共同价值资源,诸如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追求自由等共同价值资源。通过挖掘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勤劳勇敢的故事、奋斗的历史、感人的事迹,追求和平、自由的经典故事、历史传说等,不断丰富人类共同价值的资源宝库,让古老的民族展现出价值的力量。

唯有推动文明平等,才能让不同文明在适应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人类共同的价值立场。任何一种文明,其最核心的还是这个国家、民族的价值观,特别是其价值立场。这个价值立场,既包括维护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价值立场,又包括捍卫全人类进步利益的价值立场。比如,追求和平、反对战争的立场,追求公正、反对剥削和压迫的立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对破坏自然的立场等。通过挖掘各种文明中所蕴含的共同价值资源,为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立场提供良好基础。 

因此,在推动文明平等中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要挖掘各种文明的价值资源,挖掘各个国家、民族的奋斗历程、抗争精神、和平发展的追求等,不断夯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根基;就是要让不同的文明展现出爱好和平、追求自由的价值立场,这些立场的表达,验证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中国强加给世界的,而是世界各国的文明本来就蕴含的价值,是人类推动物质生产、丰富精神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尽管语言文字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习俗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是,不同文明都同样展现出共同的价值立场、共同的价值追求。这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根基。 

二、在推动文明交流中增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动力


文明平等是文明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唯有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价值导向,才能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条件。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激活不同文明的细胞,在文明交流互动中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在交流互动中求同存异、交相辉映、共生发展。

推动文明交流是多元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唯有不断通过交流才能增强动力,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经验。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来看,一个国家的文明总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史。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中华文明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是在不断交流互动中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中华文明与其他民族的文明存在多方面的交流,包括生产生活、文化、自然科学等,在交流中互通有无,相互汲取营养和优点,在交流中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增进价值共识。 

推动文明交流是多元文明发展的内在需要。文明的发展程度是由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的发展程度决定的。如前所述,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异,自然条件的不同,由此人们为了适应特定的自然环境而形成不同的生产方式,最终形成不同的文明形态和独特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的变化不仅对文明的形成起到根本性影响,还成为推动文明交流的内在驱动力。进言之,各民族由于所处的自然条件的不同及其生产方式的不同,这就为不同的文明交流提供了需要和可能。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需要,不同民族之间就有了相互交流的需要。正因为如此,人类才有共同的需要、共同的价值追求,才能形成价值共识。以中华文明为例,在中国古代,中原的农耕文明与北方的游牧文明,两种文明既有冲突的一面,又有交流和互补的一面。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中原和北方两大区域的并峙,并非只是对立,这里既有劫掠和战争,又有交流和贸易,北方需要中原的粮食、纺织品等,中原需要北方的马匹、毛皮等,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就是在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互补、合作中形成和铸就的,在相互成就中发展起来,这也是中华文明为什么孕育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根源原因。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面向未来,在人类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中,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以文明交流来增进文明之间的理解,推动文明之间的合作。各民族的文明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既有本民族的独特性,又有人类的共同性,推动文明交流,让不同的文明所蕴含的价值观互动起来,展现出人类的情怀和责任担当,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力量凝聚起来,才能共同应对人类前进中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风高浪急。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都难以在固步自封中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文明唯有通过交流才能越走越宽广,才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焕发出文明的强大力量。为此,我们要突破各种封闭性的思维,反对文明“标签化”,反对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其他民族的文明,以所谓“教师爷”的身份,去评判所谓“先进”“落后”,“民主”“专制”等等。既不应该通过“标签化”来标榜自己的文明多么的优秀、多么的民主自由等,进而怠慢、忽视、轻视其他民族的文明,使自己慢慢陶醉在“皇帝的新装”之下,固步自封;更不应该通过“标签化”来孤立某个民族,甚至企图替代其文明。事实上,人类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唯有打开世界文明的窗口,让不同的文明交流奋进、互通有无,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使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和谐相处,才能既体现不同文明的特色、底色,又为寻求共同的价值基础、价值力量提供源泉和不竭动力。 

三、在推动文明互鉴中促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


交流是互鉴的基础,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要着力破解“文明冲突论”,切实保障各种文明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权益,切实发挥中华文明的力量,在不断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中展现出共同价值的生命力。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要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推动文明互鉴,驱散“文明冲突论”的“阴霾”。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把文明的冲突认为是未来国际社会的冲突根源和威胁。“文明冲突论”很长一段时间在国际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被一些国家政客用作维系其霸权的“思想武器”。当然,这一观点和行为也遭到国际社会许多学者的批评。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学者,事实上,中国学者是比较早地对“文明冲突论”进行批判的,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费孝通先生,他认为文化之间不是一种“边界”的概念,而是“边际”的概念,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积极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也积极汲取人类文明进步成果,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当前,推动文明互鉴,关键在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价值立场和价值属性,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更好地增进彼此的了解,更好地汲取对方有利的因素,推动多元文明合作,在相互借鉴中增进互信、增加认同、增强互动。唯有这样,才能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日益深入人心,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和支持。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要切实保障各种文明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权益。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不断拓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从乡村走向城市、从相对封闭走向更加开放的全球化,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现代文明就是人类最好的文明,甚至有的国家认为西方文明就是最“优越的文明”,力图通过其文明对其他国家、民族的文明进行改造,从而导致文明的剧烈对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为此,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首要是推动文明共存,让不同的文明都有发展的空间,切实维护不同文明的发展权益。诚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生存权和发展权,不是上天恩赐的,而是依靠各民族的人民去争取的,甚至还需要经受一番艰苦较量才能获得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需要通过奋斗、斗争才能争取的。唯有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奋斗,才能有效地捍卫国家、民族的发展权益,才能拥有生存权、发展权,才能更好地展现各种文明的价值力量,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更好地展现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要在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中展现出共同价值的生命力。中国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要继续发挥领航作用,不仅要把中华文明这一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还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且立足新时代,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着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地展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征,更好地坚守好、传承好中华文明的“根”和“魂”,更好地发挥其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作用。同时,要提高警惕,坚持底线思维,深刻反思人类历史进程中为什么有的文明退出历史舞台这一重大问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极限思维,增强历史主动,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捍卫中华文明的生存和发展权益,不断拓展中华文明发展的空间,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注入强大动力。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秀水街1号建外外交公寓1-1-21
联系电话:010-85325881
论坛微信公众号:TWCF_Media
邮箱
tf@thffc.com